研究院简报

您的位置:首页 - 新闻资讯 - 研究院简报

新丰镇金章村花家浜:一条断头河的前世今生

来源:jc.ac.cn 发布时间:2014-04-01 点击次数:3830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当前,“五水共治”的大幕已在南湖区全面拉开。面对这场持久战、攻坚战,南湖区各地如何加快推进?有哪些好办法?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?从今天开始,本报记者将奔赴各镇街治水一线,沿河而行、深入采访,记录各地“八仙过海”共治五水的具体做法。

  河道档案:

  花家浜,长约1.2公里,宽12米至15米,东侧断头,西侧通往东青龙港,沿河农村居民50多户。

  岸边,娇艳的桃花开得正欢,而河中茂盛的狐尾藻也生机勃勃。红绿交映中,江南小村庄特有的灵气显露无遗。透过直射的太阳光,河中五六十厘米深的地方,不时可见小鱼游动的影子,浅水区灰黄色的河床清晰可见。

  记者来到新丰镇金章村花家浜时,周小妹和她的同伴们正在河边打捞狐尾藻,切成小段后水草将被运往市区,投放到其他河道。从前两天开始,她们每天都要打捞多达70袋左右的水草。“去年才装了4车投放在河里,想不到现在长得这么旺盛了!”“别看切得这么细,没几天就可以发出新芽了……”女人们一边干活,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。

  “不要小看这些水藻,清洁河道可有效果了!”快人快语的金章村党支部书记徐珠英告诉记者。去年下半年,南湖区投资十多万元,联系中科院浙江应用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,来这里给河水、包括淤泥做了一次“全身体检”,随后投放了中科院亚热带所培育的狐尾藻,并在河中安装了一些设备。出乎村民意料的是,河水经过大半年时间的治理,居然清了起来。

  “开始大家都不相信能治好,这水真是太脏了!”讲起这条河的“前世”,徐珠英直摇头。金章村有着悠久的养猪历史,沿花家浜的50多户农户几乎家家都养猪,养殖量超过了1万头。村里虽然也进行了整治,但一些养猪户的偷排、漏排行为,仍造成了河水的污染。最严重时,河面厚厚地浮着一层猪粪,河水又黑又臭,整个村子飘浮着一股难闻的臭味,“是条标准的黑河、臭河、垃圾河。”

  “苍蝇满天飞,‘麻花子”(音)掉得饭上都是。”随着环境变差,花家浜沿河农户也越来越难以忍受。让83岁的夏莲宝老人最难过的事情,还是城里读小学的玄孙死活不愿来看她,“每次来都捂牢鼻子,也难怪孩子,真是太臭了!”一到夏天,村里家家户户都不敢开窗,室内又闷又热。去年,村里开展了大规模的违章猪舍拆除,夏莲宝老人家也主动拆除了500多平方米的猪舍。“现在好啊,再也闻不到臭味了,估计再过一段时间就能到河里洗衣、洗菜了!”老人拍着手高兴地表示,这下孩子应该愿意来过暑假了。

  这两年,花家浜沿河陆续建起了护岸、装上了路灯、种上了树木,环境好起来,不少村民到附近养猪户家串门,脸上都带着那么一股子得意劲。随着环境改变的,还有村民的卫生习惯。以前花家浜村民虽然家家户户有垃圾桶,但因为河道脏,大家不以为然,习惯将垃圾往河边一扫。现在河水变干净了,也没人好意思乱扔了。

  徐珠英告诉记者,花家浜河床土质含有沙子,不能大规模清淤。等到天热点的时候,村里将发动村民将沿河的淤泥挖出加固河岸,增强河水的储水、净化功能。“再过一年半载,相信河水应该会更清,那时候孩子们又可以下河游泳了!”对花家浜的明天,徐珠英充满了期待。

  记者采访手记:从村民们的叙述中,花家浜曾经的污染让我心生震撼,但同时也为这条断头浜的“重生”而高兴。在南湖区,有九成左右的垃圾河是断头浜,治理难度特别大,但通过对花家浜的现场采访,记者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,只要痛下决心、肯动脑筋,善于借助科技等各种力量,相信“重生”的“三河”会越来越多。

Copyright © 2004-2025 jc.ac.cn. All rights reserved. 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
电话:0573-82585299 82585221          传真:0573-82585222
地址:浙江省嘉兴市亚太路778号中科院园区     邮编:314022
浙ICP备09024698号-1 嘉兴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 提供技术支持

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778号


扫一扫,关注我们